<%@LANGUAGE="JAVASCRIPT" CODEPAGE="936"%> 中国名人名家网

 

 

台町烟雨——为了忘却的记忆

刘纯华/文

  上古时候有个斟灌国,在山东寿光一带。因斟灌国记载着许多的华夏著名祖先的活动而受到现代人李博生的瞩目。斟灌国由夏代建立,涉及太康 , 仲康 , 后羿等,历经夏 , 商两朝,算算,应该巍然屹立于东夷千余年矣。如今,在山东的寿光,与斟灌古国有关的村子仍然存在,古国故土世世代代中名流辈出,我想,这是文化的作用,是历史的沃土沉淀后的作用。

  十多年前的一天,当李博生兄带着厚厚的长篇小说《斟灌春秋》与我见面的时候,翻了翻,我发现了史料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统一,心想,如此大气,如此豪迈,博生兄绝非平常之辈,必然与出身有关!

  果然,斟灌古国遗存的斟灌庄历代李氏显赫,尤为值得记载的是斟灌人湖北巡抚李封,李封与纪晓岚 , 刘墉同朝为官,李封的堂兄还是刘墉的姐夫。他们为清流一派,与和珅 , 国泰 , 刘辉租等贪官污吏斗智斗勇,维护朝廷,维护大众。《斟灌春秋》是一部以家族为背景的长篇历史小说,《斟灌春秋》生动描写了从明初避难到山东的李氏家族的艰难历程,在后来的数百年间,家族出现了众多的杰出人物,先后有八十多人在北京和地方做官。

  李封就是博生兄的祖上。

  博生兄的《斟灌春秋》一书出版后,寿光电视台 找到博生 拍 专题 片,文史档案馆开始调研历史上的 “ 少康中兴 ” 这段历史 , 这个在斟灌庄发祥的李氏家族 也成为 寿光的文化 符号。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李氏有志青年十多人奋起投身到滚滚抗日洪流中,或我党,或国军,总之,驱除外侮、还我河山是民族的责任。

  博生兄的父亲李建梓就是斟灌古国走出来的中华民族有志青年的代表人物,他在北京大学期间参与了著名的 “ 一二九 ” 救亡图存运动,在我党历史上, “ 一二九 ” 救亡运动与与 “ 五四 ” 青年运动同等重要。后回山东投身抗日,担任过山东纵队第一支队政治部主任,鲁中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有一段时间山东还有一个沂蒙军分区,李建梓是 沂蒙军分区的 政治部主任。现在沂蒙精神被中央认可,与延安精神 , 井冈山精神同属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可歌可泣 , 可是,沂蒙,既不是地名,也不是 行政 单位名称,历史上只有这个短暂的沂蒙军分区是个正规的军事机构。

  我在研究沂蒙山根据地的成长 , 发展史的时候,在中共临沂地委编辑出版的《临沂党史大事记》中,多次接触过李建梓的词条,在解放战争中,支前是重中之重的任务,山东省委抽调李建梓担任了沂源县县长 , 县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李建梓历任华东局行政处处长 , 机关党委书记,调回北京后任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办公室主任等。

  东北解放后,李建梓受中央之命赴鞍山筹建 、 恢复鞍钢,为国民经济恢复做基础性工作 , 任市委常委 , 组织部部长。那个时候的人 , 不讲待遇、级别 , 只要是中央命令的 , 都会无条件服从 , 打起背包就出发。从此 , 博生兄和一群干部子弟开始了人生的艰苦而又有意义的少年经历。今天 , 博生兄参与组织当年中央派鞍山干部子弟回顾台町少年烟雨生活,其意义在于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忘前辈 、 不忘革命 、 不忘艰苦而又有着激情的豪迈岁月。

  在北京的时候,李博生的家与红四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以及习仲勋家为邻。到了鞍山,在日本人居住过的地方重建家园,大人们付出的是劳动和心血,少年们在好奇和天真中度过岁月。

  李博生在回顾这一历史时 , 常常扼腕叹息 , 他的父亲李建梓老人积劳成疾,五十二岁去世,英年早逝,多年来 , 这是压在李博生和众兄弟姐妹心上的巨石。他们兄弟姐妹把孝心投放到母亲那里。

  母亲程俊英 1939 年在家乡沂水县 ( 那时候没有沂南县 ) 岸堤参加八路军,在抗大分校学习后,长期在沂南县搞妇女工作,担任过区、县妇救会主任。解放后一直做党和政府的工作 , 风风雨雨过百年 ,2006 年 1 月去世。在华东局机关工作的时候 , 程俊英是陈毅市长的党小组组长。

  李博生曾经回忆 , 他出生在战火年代,解放后随父母在上海、北京、鞍山、济南读书。从小受革命战争影响,希望当一名军人。 1965 年考上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在四系 651 班学习, 1970 年大学毕业,分配海军通信部队工作。李博生在海军司令部通信部担任技术处处长时候 , 我在人民海军报社当编辑、记者。

  人的成长往往出乎意料 , 按理 , 博生兄没有写作的经历,他学的是通讯专业,一直在通信业务领域和通信指挥领域里工作,不像我们,记者出身。令人刮目相看的是,五十多岁开始写小说的博生兄大作一发而不可收,他先是出版过《无悔年华》,《斟灌春秋》算是第二部长篇,紧接着,又出版了《长空 2 号工程》自传题小说以及《秋水无尘》、《春早木兰花》等。窃以为 , 博生兄有如此大的胸怀和气魄 , 来源于祖上的血统 , 来自于父母的革命情怀 !

  1993 年李博生从部队转业 , 创办了中外合资聚宝利电信技术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公司投资建设了北京聚宝利地震寻呼台、石家庄八一集群通信台、邯郸八一集群通信台、天津天聚集群通信台、苏州江海通信实业有限公司及其他产业。 21 世纪到来的时候 , 我和博生兄等同志创办了《山东名家》杂志 , 其宗旨是乡音的家园、交流的平台, 宣扬在外地工作 的山东人的奋斗精神,宣传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历程。博生兄是杂志的总编辑,他带头写稿、组稿,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了解了博生兄的出身、经历和博大胸怀。杂志以《军人、企业家、作家》为专题,向大家介绍了李博生的追求和情怀。他的自传体小说出版后,我们邀请首都的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新闻界人士出席了《李博生作品讨论会》,在北京引起很大反响,对许多山东籍贯的同志以启发和启迪。

  庚子春月,正是防止新冠疫情居家不能外出的时候,博生兄来电话说希望组织当年随父母赴鞍山台町居住的子弟们回顾那段具有历史意义的经历,那时候,中央派了大约五百干部去鞍山,有五百罗汉之称,那时候的少年如今也有七十多岁了,有的已经逝去,属于抢救式挖掘,那是一段令少年神往的岁月,是一段铭刻在博生兄和他的小伙伴心底的岁月。人的职业往往与少年的活动有关,在台町,那群无忧无虑的少年中有几个酷爱无线电,博生兄在自己写的回顾问文章中记载:

  我和赵征考取了西安军事电信公司程学院 ,范东平在空军通信学院。毕业后三人都在部队工作,为军事通信事业服务了几十年。后来,赵征成为空军雷达学院教务部部长,我在海军司令部通信部担任技术处长,邹延平……

  博生兄让我为这个活动写篇文章,出版集子的时候作为序言。我诚惶诚恐,想想,恭敬不如从命,认真回想了这些年与博生兄交往、合作的情景,写了这些,一是借此机会向革命老前辈致敬,二是向台町的那些当年的少年们致敬,并祝愿祝福兄弟姐妹们健康、快乐!

2020年3月于北京海军机关大院

 


金城书画院 新华网 中国作家网 人民网 莒县在线 网络媒体协会
111.67.204.205 ymwh 12345678
版权所有: 《中国名人名家》杂志社
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20号汇通商务楼42号楼202室 电话:13910726678
Email:lch6678@sina.com 中国国家信息产业部: 京ICP备19048866-2号